绿点湍蛙

viridimaculatus   Jiang
   

  6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  形态依据云南腾冲、龙陵和保山(19雄、10雌及蝌蚪)标本。
  成体:雄蛙体长77mm,雌蛙体长90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13。体扁平;头扁,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端圆,突出于下唇,突出的长度为第三指吸盘宽的1/2;吻棱圆,颊部略向外倾斜;鼻孔位于吻眼中间,眼间距小于鼻间距,而大于上眼宽;鼓膜小而明显,但具小疣者不明显;犁骨齿发达,间距窄或几乎接近,起自内鼻孔内缘,斜向其后方;舌呈椭圆形,后端缺刻深;下颌前端齿状骨突低平。
  前肢长,前臂及手长大于体长之半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,第一指明显短于第二指,第四指远长于第二指,略短于第三指;指略扁,指侧无缘膜或略显;除第一指吸盘小(宽约为第三吸盘宽的1/2)且无边缘沟外,其余各指均有大吸盘及边缘沟,第一指吸盘与鼓膜等大;关节下瘤发达;指基下瘤长,不甚清楚。后肢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至吻端,左、右跟部重叠较多;趾扁平,末端均具吸盘及边缘沟,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;趾问全蹼,除第四趾外,蹼均达趾末端;第一、第五趾游离侧有窄缘膜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发达;内蹠突扁平,呈长椭圆形,无外蹠突。
  背面皮肤光滑。头侧、口角后端及肩部有小颗粒;颞褶细而明显,斜达肩上方;肛周围及股基部后下方疣粒密集。体腹面和四肢腹面密布细小疣粒。
  生活时整个背面棕色或灰棕色,头体背面和体侧有近圆形或椭圆形绿色或黄绿色大斑点,其问散以绿色小斑点;有的个体背面黄绿色,其上有红棕色的斑点。四肢背面具规则或不规则的绿色横纹或点斑。腹部中央及四肢腹面中部色浅,其余部位具深色云斑。趾问蹼黑棕色。液浸标本深棕色,绿色斑纹变为淡灰色,腹中部和四肢腹面中部灰白色,其余部位散有云斑。
  第二性征:雄蛙体较小;前臂粗壮,第一指基部具乳黄色婚垫;无声囊,无雄性线。
  蝌蚪:头部扁圆,上尾鳍起自尾基部,尾肌发达;体背面棕色,腹面黄色或白色。全长66mm,头体长26mm,后肢芽6mm,眼后和腹后各有1对腺体;体腹面口后方有大的吸盘;下唇乳突一排,口角处有副突,下唇乳突上方又有一排波浪状的肤突;唇齿式为Ⅲ:4+4/1+1:Ⅱ(Yang,1991:27)。

鉴别特征

  鉴别特征本种与棕点湍蛙Amolops loloensis相近。绿点湍蛙个体较大;生活时整个背面棕色,背面和体侧有分散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绿色斑块;后肢较长,前伸时胫跗关节达鼻孔至吻端。

生物学

 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1300—2340m的山溪附近。夜晚在流溪的小瀑布附近活动,常蹲在溪岸湿润的岩壁、灌木枝叶上或树根上,有的静伏于急流中露出水面的石头上,稍受惊扰即跳入水中;白天隐匿在溪内石块下。5月中下旬所见数量较多,还可见到抱对的雌、雄成蛙;6月中下旬该蛙在溪岸边的数量减少。剖视5月上旬的雌蛙,其卵巢内卵粒的直径2mm,乳黄色;6月中旬的雌蛙孕卵直径2.5mm,输卵管膨大。由此推测,该蛙的产卵期可能在5—7月,5月中下旬可能是该蛙的繁殖盛期。
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云南(贡山、泸水、腾冲、龙陵、保山、永德、沧源、景东);

分类讨论

  讨论Yang(1991:27)曾提出,江耀明(1983)定名的绿点湍蛙,其描述的蝌蚪,虽—然口后方有一个大的腹吸盘,但身体上无腺体,唇齿式为Ⅱ/Ⅲ;第40—41期者的指、趾末端无吸盘,体尾黑色,这些蝌蚪不是湍蛙蝌蚪,而应属于蟾蜍科的蝌蚪。此后,费梁和叶昌媛核查了江耀明(1983:17)记述的蝌蚪,证实它是缅甸溪蟾 Torrentophryne6urmanus(Andersson)(=Phrynoidis 6urmanus)的蝌蚪(见费梁等,2005a:202,图191)。